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频发,若细细梳理每一桩案子,会发现它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言辞诋毁圣朝,且带有贬低满族为异族的意味。实际上,因文字获罪的绝大多数都是汉族文人。可是,乾隆十九年却出现了一个罕见的例外——一个名叫世臣的满族人,因为写了几句诗,被善于玩弄文字的乾隆皇帝盯上,最终遭到发配到黑龙江的严厉处罚。这在清朝历史上,满族文字狱实属罕见。
清代一共培养了两万多名进士,其中满族进士仅有890人,满族进士在人群中可谓凤毛麟角。而且满族进士一旦考中,仕途一般极为顺畅,升迁迅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世臣出身于正白旗,是雍正五年中进士的,据说雍正帝非常欣赏他,称赞他放弃了旗人的特权,选择了最为艰难的科举之路。世臣虽然只是一名三甲进士,却被雍正钦点进入翰林院,三年散馆后,任翰林院检讨,不久便晋升内阁学士。按理说,他仕途一片光明,有望升任侍郎、尚书,甚至入阁拜相。
展开剩余76%然而,随着雍正帝驾崩,世臣的官运开始出现波折。乾隆皇帝用人标准与雍正截然不同,他对满族官员尤为看重的是他们的弓马骑射技能,不喜欢那些专注文字书写的“舞文弄墨”之人。世臣正好碰上这个尴尬局面,乾隆即位后,他一直被限制在内阁学士的位置上,默默无闻地工作。
更令世臣感到失望的是,乾隆不仅没有给他晋升的机会,反而把他派去做一些琐碎且繁重的差事,比如祭祀古代圣王陵墓、稽查八旗学校等杂活。直到乾隆十三年,世臣仍然停留在原位,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整整18年。同期同科的尹继善则早已官居高位,成为封疆大吏。
一个勤奋却得不到赏识的下属,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动力难免会出现失误。世臣因此被举报在稽查八旗学校时态度偏激,表现不够恭谨,乾隆得知后,亲自下旨申斥他并给予处分。乾隆十四年,世臣被派往长白山祭祀,次年转任盛京礼部侍郎。关于盛京的官制情况,值得细细说来。
盛京是清朝的陪都,其官制与明代南京截然不同。明代南京设有六部,与北京并列,但南京的官职更多被当作官员升迁的跳板,历经短暂任职后多能调往中央。而盛京虽然设有五部(无吏部),一旦被调到那里,实际上意味着被打入冷宫,受到皇帝的“边缘化”。盛京地处东北,官员多为八旗武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世臣作为出身进士的文官,被派往这片边陲,与一帮大老粗共事,心中难免苦闷。加上他习惯了京城生活,对边疆的艰苦环境难以适应,种种因素交织,让他对朝廷心生抵触。
乾隆十九年九月,乾隆皇帝回到东北老家祭祖,发现祭祀用的礼器准备得敷衍了事。盛京礼部侍郎正是主管祭祀的官员,乾隆怒火直指世臣,决定“好好教训”这位不懂事的臣子。对于礼器准备不周,乾隆尚未下最终定论,然而后续调查却揭露了世臣写了几首被认为“不当”的诗句,如“霜侵鬓朽叹途穷”“秋色招人懒上朝”“半轮秋月西沈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等。
其实,这几句诗没有明显的政治讽刺,主要反映的是世臣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偶有悲凉之意,但绝无大逆不道之嫌。然而,乾隆对世臣本就有偏见,解读诗句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认为世臣是在自比苏轼被贬黄州,暗示朝廷对自己不公,作为二品官员竟感叹“途穷”,这是不合身份的自怨自艾。
世臣写这些诗时,恐怕未曾料到乾隆的丰富联想能力。乾隆凭借这些文字,解读出超越诗歌的政治暗示,以此为由,重重处罚了世臣,最终将他发配黑龙江。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并非诗句本身,而是乾隆对满族官员汉化倾向的反感。他不满满族人沉迷诗酒,不学武艺,染上了汉人的风气。
治世臣之罪后,乾隆还发布谕旨告诫满族官员:“纵情诗酒,乃居官之大恶习。满员虽多盛京任职,尚觉抑郁无聊,倘形诸吟咏,昔汉人以出关为畏途,亦不足怪也。此地风俗淳朴,恐为彼辈所染。嗣后盛京诸官,当引以为戒,若以诗酒陶情,废公事者,朕必重处其罪。”
乾隆时期,满族的汉化趋势日益显著。乾隆清楚地意识到,满族传统的弓马骑射文化正面临汉族文化的冲击,为了维护满族的祖传荣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满族改汉姓,不许取汉字字号。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到嘉庆年间,满族中已有过半数人不会说满语,更别说书写满文了。
从这起罕见的满族文字狱案件中可以看出,世臣实际上成了乾隆遏制满族汉化的牺牲品。他的遭遇令人感慨万千,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化碰撞下的无奈。
备注:近期发现不少平台作者恶意抄袭,特此声明,所有原创文章仅发布于头条与百家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依法追责。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