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麦冬。最近天气越来越凉,大家要注意保暖啊!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碰到邻居王姐,她一脸疲惫地感慨道,“唉,三四十岁的人啊,真的太难了!”
图片
细问才知道,原来这段时间,家里咳成“一锅粥”了!
先是儿子中了招。一开始只是有点咳嗽、流鼻涕,吃了点感冒药,结果根本不见好转,还越咳痰越多了!
图片
每天晚上孩子咳得撕心裂肺的,还总嚷嚷“喉咙里有东西黏住了”,咳又咳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像是有虫在爬。
有时候孩子难受得用手去扣喉咙,王姐在一旁看得又急又心疼。
她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开了药,虽然情况有所缓解,但没过两天,孩子又开始不舒服了。
嗓子眼里老是“呼噜呼噜”的,听着有痰,但是却咳不干净。
图片
而这头还没消停,婆婆那边也开始了。
凌晨两三点,王姐就听见婆婆沉闷又黏滞的咳嗽声。
推门一看,老人正吃力地咳痰,一边吐一边说:“这痰黏在喉咙里,总觉着堵得慌,不舒服!就想一直咳,给它清干净!”
王姐担心老人,让婆婆去医院看看。结果婆婆摆了摆手,说花那钱干啥,都是老毛病了,等过段时间就好了!
图片
现在王姐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关心婆婆,两头操心。整个人焦头烂额的,精神也跟着变差了,仿佛一下子老了二十岁。
图片
嗓子里老觉得有痰,到底怎么回事?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肺主气,司呼吸,其宣发功能可将卫气、津液等布散至全身,肃降功能则使肺气下行、通调水道。
图片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秋燥易伤肺。
秋天天气凉、燥,寒邪入侵,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津液就会失于输布,凝聚为痰。
脾主运化,我们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食物,有的好吸收,能被运化,就会转化为可被身体利用的水谷精微,充养我们的气血。
有的不好吸收,或者身体本身难以运化它,就会变成常说的“痰湿垃圾”。
图片
此外,脾还负责运化水液,脾胃虚弱则湿浊内生,而内生的湿浊又反过来困脾,进一步拖累脾胃的运化功能。
体内的水湿排不出去,久而久之也会凝聚为痰。
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吃冰的、喝凉的,持续的冰冷刺激使得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进入秋天后易集中爆发。
图片
加之,秋季天气转凉,食欲有所提升,若饮食上不加节制,甚至盲目进补,就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
脾胃功能弱,垃圾排不出去,自然会感觉到痰多。
图片
如何解决呢?
1. 多喝大米汤,少食生凉
大米汤有保胃气,存津液作用,它可以养胃气,对脾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图片
而且温热的米汤比普通热水更容易气化,被我们的身体运化吸收,维持一个良好的津液水平,改善身体的循环代谢。
建议每天3L,少量多次,小口慢饮。
“形寒饮冷则伤肺”、“寒凉伤脾胃”。
平时一定要少吃生冷、寒凉、肥甘厚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消耗脾胃的阳气,也会给肺带来损伤。
图片
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能够祛湿、化痰、行气的食物,比如山药、冬瓜、白萝卜、赤小豆、芋头等。
2. 陈皮泡水
俗话说:“一两陈皮一两金”。把陈皮比作黄金,是因为它是公认的养生之“宝”。
图片
中医认为陈皮归肺脾经,性温,味辛、微苦,有健脾胃、消食解腻、燥湿化痰的功效。
用它来煮水喝,能促进脾胃运化,从而避免水湿在体内堆积;它还能温肺散寒,帮我们把深层的痰通过咳嗽,给排出来。
3. 艾灸
①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图片
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腑气血汇聚的关键之所,与脾胃机能紧密联系,息息相关。
《循经》里提到:“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艾灸此穴能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气消食、升清降浊。
②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图片
它被誉为“祛痰第一穴”,具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艾灸此穴可有效调通脾胃气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使痰湿自化。
③肺俞穴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图片
肺主气,司呼吸,是呼吸吐纳交换之所,而肺俞穴则是掌控肺气疏散的关窍,是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艾灸此穴,可以增强肺部功能,使得肺气得以宣发和肃降,从而保持肺气的通畅。
除了咳嗽、有痰外,气喘、打喷嚏、流鼻涕、鼻炎等问题都可以艾灸肺俞穴。
艾灸前后注意多喝大米汤补充津液。
图片
希望大家能用好这几招,化掉一身的痰湿,舒舒服服地度过这个秋冬!
图片
图片
今日互动
#你有什么化痰小技巧吗?#—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