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扰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杜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展开剩余97%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
(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
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周代寻找天地之中的“周公测景台”遗迹。
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都城遗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
《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于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我心端直正如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都城空间的规划形态,并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得到清晰的表达。
1267年,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忽必烈和大臣刘秉忠首先选择了大都的中心点,筑中心台,并以此为基点营建整座城市。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前都城大多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按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布置皇城和大城,而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
(节选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
B. 都之选址在中轴线中位,庙之选址在宫之中位,这些蕴含着“中和”的哲学思想。
C. 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
D. 北京中轴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
B. 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
C. 中国古代一些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体现了对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同。
D. 忽必烈规划的大都完全摒弃了此前各朝代都城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核心的传统。
3. 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使( )
A. 在古人心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天和人的关联点,因此古人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
B. 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
C. 古代皇帝在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到庙坛行礼祭祀,如今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
D. 中国的建筑大多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
【答案】
1. C 2. C 3.B
4. ①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②材料一侧重于体悟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之美、文明之魅(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传承演变)。材料二则侧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一些都城,探讨了“象天法地,构造天下秩序”的思想的流变。
5. ①价值观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价值理念,如“以中为尊”“择中立国”“天人合一”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
②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天象运行规律的理解。
③建筑美学:北京中轴线的设计遵循了中轴对称的理念,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美善合一的意义。
【解析】
【导语】材料一阐述了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及其历史演变,强调其文化象征意义。材料二则从秩序构建的角度,探讨了中轴线与天象、帝王权力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两则材料都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华文明独特见证的重要地位,共同揭示了其在文化传承和秩序构建中的深远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由材料一“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可知,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是长安城,而非北京。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并未说“完整”。
B.“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错误。材料二原文只说“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已经构建了……”无中生有。
D.“完全摒弃”错误。材料二原文只说“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并未说完全摒弃了此前传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只是部分都城等布局受此观念影响,并非所有情况。
C.“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错误。材料一提到“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这里体现的是对传统礼制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而非简单的 “遵守古代礼法”。
D.“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了……的思想”错误。材料二只是说“《周易》……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但说其原因就在于此过于片面,建筑布局受多种因素影响。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比较材料、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都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例证法:材料一以“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 为例,展现其传承演变;材料二用“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以及“公元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等例子,说明都城布局特点。引证法:材料一引《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来阐释选址理念;材料二引《周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辅助说明方位象征意义,都借助典籍语句加强论证。
②材料一重点在于阐述北京中轴线蕴含的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如“我国自古以来讲究……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凸显其在文化、文明层面的独特魅力,以及历经演变传承至今所承载的民族基因与血脉等,着重于对其文化之美的体悟。材料二侧重于从古代诸多都城的营建、布局等方面,如“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深入探讨“象天法地,构造天下秩序”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与流变情况,以此来展现其对古代都城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
①价值观念:由材料一第一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可得出答案第一点。
②哲学思想:由材料一第二段“‘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杜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材料二第三段“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的关联点”可得出答案第二点。
③建筑美学:由材料一第三段“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材料二第五段“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于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可得出答案第三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宇。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榆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成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旧报纸等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
B. “李半街”在高德位题字的石碑前端详了半个时辰,并称赞其“后生可畏”,体现了长者的谦逊。
C. 小说插叙高德位成名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其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
D. 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的高尚人格。
7. 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邻。
B. 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先写“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意在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咸对子”的情节。
C. 老街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作“甜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 “搀扶”“打着油布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进一步升华人物形象。
8. 文章最后一段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
9. 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街”这一特定环境的特点。
【答案】
6. B 7. C
8. ①“仙逝”一词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春节的喜庆氛围形成落差。②“大雪皑皑”既描写了环境,又暗示高德位如“雪”一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
9. 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②老街民风淳朴,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谦逊”错。“李半街”称赞“后生可畏”,体现他对高德位书法的认可、肯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可见“甜对子”与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无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句“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仙逝”交代人物结局,与上文“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写过年的喜庆氛围形成反差,凸显人们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
②第二句“老街大雪皑皑”是一句景物描写,为高德位的仙逝营造了洁净的环境,皑皑白雪也具有象征意味,引发读者的联想,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小说情节在景物描写中结束,增添一种含蓄蕴藉的美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可知,老街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写家”“唱家”“练家”……“家”带有一种赞誉之美,这种称谓弘扬了一种传统文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②结合“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可知,老街民风淳朴,高德位家境并不富裕,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还能充分尊重对方。
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高德位出名后知恩图报,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遭受质疑也从不间断;“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高德位在身体虚弱情况下,冒雪深夜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光癸卯闰秋,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①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②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秋芙性爱洁,地有纤尘,必亲事箕帚,良亦积习使然。
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幕。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
夜来闻风雨声,枕簟渐有凉意。秋芙方卸晚妆,余坐案傍。制《百花图记》未半,闻黄叶数声,吹堕窗下。秋芙顾镜吟曰:“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余怃然云生年不满百安能为他人拭涕辄为掷笔。夜深,秋芙思饮,瓦铞温暾,已无余火,欲呼小鬟,皆蒙头户间,为趾离③召去久矣。余分案上灯置茶灶间,温莲子汤一瓯饮之。秋芙病肺十年,深秋咳嗽,必高枕始得熟睡。
秋芙每谓余云:“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庾兰成云:一月欢娱,得四五日。想亦自解语耳。”斯言信然。
(节选自清代蒋坦《秋灯琐忆》,有删改)
材料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有删改)
【注】①簸钱斗草:古代的两种游戏。②玉奴:杨贵妃。相传唐玄宗曾与亲王下棋,将输时,杨贵妃放小狗于座侧,将棋局弄乱。③趾离:指梦神。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怃然[A]云[B]生年不满[C]百[D]安能为[E]他人[F]拭涕[G]辄为掷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比。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况”,意思不同。
B. 之,结构助词,不译。与《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法相同。
C. 信,真实,不虚假。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用法和含义都不同。
D. 稍,稍微,略微。与《苏武传》中“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稍”,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芙与丈夫下棋,在棋局渐输时,放出膝上的狗儿搅乱棋局,丈夫以杨贵妃故事揶揄她,说得她面红耳赤,十分尴尬。
B. 秋芙续写“是君心绪太无聊”一事,既回应了丈夫的调侃,又巧妙点破他的心事,体现夫妻二人无需明言的默契。
C. 材料一记述了蒋坦与爱妻秋芙的日常生活琐事,为读者呈现了古代文人于日常生活的至性与雅趣。
D. 材料二中,归有光在妻子去世后,重新修葺南阁子,却不常居住,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成为他对亡妻的情感寄托。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秋芙性爱洁,地有纤尘,必亲事箕帚,良亦积习使然。
(2)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
14. 两则材料都回忆了夫妻琴瑟相和的生活,读来感人至深。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
10. BDG 11. D 12. A
13. (1)秋芙天性喜爱洁净,地上有一丝灰尘,她总要亲自拿起箕畚扫帚(打扫卫生),确实是由于习惯使她这样。
(2)仅剩余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吧,况且我们这些像蒲柳一样(孱弱)体质的人,还未必能享有一百年的寿命啊。
14. 相同点:两则材料都取材于夫妻间的日常琐事(或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他们的深情厚意。
不同点:(1)《项脊轩志》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作者借对“南阁子”在妻子离世前后的交代,寄托了他对往事的回忆;(或借亲手种下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描写,借景抒情,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地寄予他对亡妻的怀念。)
(2)《秋灯琐忆》情感表达相对细腻浓烈,文中通过对蒋坦夫妇日常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在下棋对弈、题话芭蕉、秋夜相伴等生活细节里,全面展现了夫妻二人的默契与深情。
【解析】
【导语】《秋灯琐忆》以轻灵笔触勾勒秋芙的娇嗔才情,棋局赌玉、蕉叶题诗的细节充满生活意趣,却在“莲子汤”“病肺”等伏笔中暗藏人生无常的感伤;《项脊轩志》则以白描手法,通过“问古事”“枇杷亭亭”等片段,在平淡叙述中凝聚着物是人非的沉痛。二者皆善用生活细节传情,前者如工笔重彩,后者似水墨留白,共同构成古代悼亡文学的双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怅然地说:“人生不满百年,何必为他人感伤流泪呢?”于是搁笔。
“云”引出后面说话的内容,故其后B处断开;
“生年不满百”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故“百”后D处断开;
“安能……”,固定句式,“为他人”作状语修饰“拭涕”,句意完整;“辄”是副词“于是”,应在句首,故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比/何况,况且。句意:你以杨贵妃自比吗。/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
B.正确。句意:还栩栩如生地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正确。形容词,真实,不虚假/副词,确实,实在。句意:这些话是正确的。/实在快乐啊。
D.错误。稍微,略微/渐渐。句意:规划跟过去稍微有所不同。/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得她面红耳赤,十分尴尬”错误,此处“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是说秋芙被笑不语,尽显其娇羞可爱。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箕帚”,理解为“拿起箕畚扫帚”或“打扫卫生”;“良”,确实,实在;“然”,这样。
(2)“所……者”,固定结构,理解为“……的时间”;“蒲柳”,“像蒲柳一样”;“百年”,享有百年的寿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两则材料都通过日常琐事表达夫妻间深厚的情感,如“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以细节描写呈现秋芙与丈夫下棋、种芭蕉的互动;“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以细节描写呈现归有光妻子学书、归宁,均体现了琴瑟和鸣的温馨和深情厚意。
不同点:
(1)《项脊轩志》,以含蓄的哀悼为主,“吾妻来归,时至轩中”,“吾妻死,室坏不修” ,作者以对“南阁子”在妻子离世前后的交代,寄托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对亲手种下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描写,表达物是人非的哀思。借事、借景抒情,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地寄予他对亡妻的怀念,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
(2)《秋灯琐忆》以欢趣与感伤交织为主,情感表达相对细腻浓烈。“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夜来闻风雨声,枕簟渐有凉意。秋芙方卸晚妆,余坐案傍”,以秋芙赌棋、题芭蕉的俏皮、秋夜相伴等生活细节,描绘出蒋坦夫妇日常生活场景,全面展现了夫妻二人的默契与深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道光癸卯年间的闰九月,秋芙嫁给我。秋芙喜欢下棋,但棋艺不是很精深,每天夜里一定要强挽我与她一起下棋,有时候一直下到天亮。我开玩笑地引用朱彝尊的词说:“(玩)簸钱、斗草这种游戏你都输给了我,我问你每天晚上拿什么来偿还欠我的债?”秋芙故意掩饰说:“你认为我不能够战胜你吗?请拿你所佩戴的玉虎作为赌注。”下棋下了几十子,看棋局秋芙渐渐要输了,她就放开(卧在)腿上的小狗儿搅乱棋局。我笑着说:“你以杨贵妃自比吗?”秋芙嘿嘿发笑。这时蜡烛明亮,已经照见她脸上呈现桃花的颜色了。
我为秋芙做了一件画满梅花的衣裳,她穿上它满身都是盛开的梅花,望上去好像是绿萼仙子一样翩然在尘世之间。每当暮春的时候,她翠袖凭栏,鬓边的蝴蝶头饰,还栩栩如生地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秋芙天性喜爱洁净,地上有一丝灰尘,她总要亲自去打扫,确实是由于习惯使她这样。
秋芙种的芭蕉已枝叶繁茂,遮蔽了帘幕。秋夜风雨淅沥,枕上听来令人心碎。一日我戏题诗句在蕉叶:“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次日见叶上续写几行字:“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迹柔媚,正是秋芙的戏笔。
夜来听到风雨声,枕席之间渐有凉意。秋芙刚刚卸了晚妆,我坐在书案旁,编写《百花图记》还不到一半,听到窗外风起,将黄叶吹落在窗下。秋芙对着镜子吟道:“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我怅然地说:“人生不满百年,何必为他人感伤流泪呢?”于是搁笔。夜深了,秋芙想喝水,瓦铞里的水是微温的,灶里已经没有炉火,想叫小丫鬟,她们都在屋里蒙头大睡,被梦神召去很久了。我把案头的灯分一盏放在灶里,为秋芙温了一碗莲子汤让她喝。秋芙肺病已经有十年,深秋天老是咳嗽,必须要高枕才能熟睡。
秋芙经常对我说:“人生百年,睡眠占了一半,愁病占了一半,幼年老年的时日又占了一半,仅剩余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吧,况且我们这些像蒲柳一样(孱弱)体质的人,还未必能享有一百年的寿命啊。庾兰成说,一月之中欢乐的时光,只有四五六天,想来也是自我宽解的话吧。”这些话是正确的。
材料二:
我写了这篇《项脊轩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规划跟过去稍微有所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地,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①
杜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②,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杜甫在上元元年(760)修建浣花草堂的同时,修建了供观赏垂钓的水槛(水亭)。②祗:只,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江槛”点题,“夜雨”“朝晴”形成反差,“已”字微微流露出“遣心”之喜。
B. 颔联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人的感受。这样就由景到人,又自然过渡到后面两联。
C. 颈联写自身老而多病,本已困苦,着一“祗”字,可见平生夙愿尽成虚幻,唯余病身。
D. 尾联极写诗人悠闲自得之情,与前两联的清润之景和干爽之感契合,改变了原有诗风。
16. 著名学者刘学锴先生评价此诗:“一时的陶醉与安闲并不能消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5. D
16. ①陶醉与安闲:首联“常”“已”在时间频率上形成陡转,“朝晴”写出了意外之喜;颔联分别从视觉和触觉方面传达出身心的舒适愉悦。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后两联写老病衰残,看透浮名,酒送残生,诗人忠君报国的理想破灭。③诗歌表面上“遣心”,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很难让自己长久保持闲适的心境,所以看似旷达冲淡的表白中也不由自主地透露出内心的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古诗的能力。
D.“极写诗人悠闲自得之情”错误,“深凭送此生”饱含诗人许多苦闷与痛苦;“改变了原有诗风”,文无依据,后两联仍然可以看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复杂感情的能力。
陶醉与安闲: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颔联上句写夜雨淋洗后花叶变得湿润,树林布满了水洼,表现出生活环境的清幽,下句侧重写人的干爽之感,从视觉和触觉方面传达出身心的舒适愉悦。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结合“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可知,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结合“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可知,慢慢地倒杯酒来喝,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紧接着。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综上所述,此诗的基调表面上是“陶醉与安闲”,实际上“沉郁顿挫”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诗人所“遣”之“心”是对尘世虚名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因年老体衰、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苦闷、无奈和痛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望海潮》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隔”“幕”“盈”“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的夏天怎少得了石花冻。熬煮好的石花菜用小铝锅盛着,盖上盖子,小锅放进竹篮子,竹篮吊根绳浸到井水里。数小时后,母亲拉起绳子,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我和弟弟直盯着锅子,揭盖后才松一口气,真怕有人偷吃了。母亲舀出石花冻,我一碗,弟弟一碗,分别浇上红糖水,一汤匙入口,冰冰凉凉,清甜柔滑,“哧溜”滑入食道,滑进肚子,顿觉暑气全消。
夏夜,露天电影放了一场又一场,周边蹲满了小贩,卖炒瓜子、棒冰、汽水、烤花生,当然还有石花冻。小贩为吸引顾客,会在石花冻里加入红豆沙或红枣,透亮的“水晶”里点缀了红色,美如琥珀,让人移不开眼睛。看着电影,石花冻一勺一勺入口,滑滑嫩嫩,几番品咂,终究揪到了隐匿于甜味里的海的气息。那些夜晚,电影,石花冻,时不时拂过的夏风,让少时的我莫名滋生出了幸福感。
趁石花菜多的时节,母亲采摘起来,晒干收藏。这样,无论我们什么时间回去,都能吃到她做的石花冻。它已然不只是用来解馋的食物,更多的,是珍贵记忆与情感的载体。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水晶”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他们称之为“多年生稻23”。
B. 中国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教化渠道使它成为主流。
C.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情有独钟。
D. 如此看来,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实现“双向奔赴”确实不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让少时的我莫名滋生出了幸福感的是那些夜晚的电影、石花冻和时不时拂过的夏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8. D
19. ①原句多为短句,节奏明快,更好地表达幸福的感受。
②原句把滋生出幸福感的对象单独成句并前置,起到强调作用。
③原句与文章整体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水晶”所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专业术语,表示强调。B.表示强调。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能力。
①句式结构上,原句多为短句,“那些夜晚”“电影”“石花冻”“时不时拂过的夏风”等内容单独成句,节奏明快,能更好地突出“滋生出的幸福感”。且这种长短句错落有致的表达特色,与文章整体语言风格一致。
②内容情感上,原句中“电影,石花冻,时不时拂过 夏风”,这些具体的记忆内容,作为主语,是这些记忆让“我莫名滋生出了幸福感”,强调“我”对这些记忆的难以忘怀。
③改句“滋生出幸福感的是……”,只是直观地陈述事实,缺乏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土之恋本是出于人类天性的普遍情感,屈原的特点使他对故国的爱恋格外浓烈,且至死不渝。热爱故国的人必然会诚心诚意地希望她变得更加美好,必然会( )地为她贡献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况且屈原本是楚国的同姓,其家族中世世代代都有人官居莫敖之高位,他本人也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等要职,与楚国有着( )、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所以屈原始终把楚国的兴衰看得比个人的命运更加重要,始终把实现楚国的富强视作自己的神圣使命。性格忠贞耿介的人必然会坚守信念而不肯轻易( ),必然会一心追求道义而不肯为了实际利益见风使舵。况且屈原在楚国的政治事业本是前程远大的,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本来是切实可行的。屈原早年曾经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不但在内政、外交上( ),而且提出了联齐抗秦的重要战略。他的抱负,他的事业,都已在楚国奠定了根基。屈原不忍心离弃故国,其身世又让他不能像苏秦、张仪那样朝秦暮楚。
20. 依次填入文段空白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A. 披肝沥胆 息息相关 改弦易辙 不露圭角
B. 披星戴月 休戚与共 改弦更张 牛刀小试
C. 披星戴月 息息相关 改弦更张 不露圭角
D. 披肝沥胆 休戚与共 改弦易辙 牛刀小试
2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可适当增加词语。
22. 下面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它们不但会藏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狭窄沟槽里,甚至能牢牢地沿着牙龈依附在牙齿表面。
【答案】
20. D
21. 示例:如此故国,屈原怎能忍心离弃?如此身世,屈原又怎能像苏秦、张仪那样朝秦暮楚?
22. 它们不但能沿着牙龈牢牢地依附在牙齿表面,甚至还会藏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狭窄沟槽里。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语境指贡献力量,呼应前文的“诚心诚意”,应选用“披肝沥胆”。
第二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语境和“荣辱与共”并列使用,指福祸相依,应选用“休戚与共”。
第三处,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向、作法等。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语境是“坚守信念”,不改变方向,应选用“改弦易辙”。
第四处,不露圭角:指才干不外露。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语境指在内政、外交上展露了手脚,应选用“牛刀小试”。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线句强调的是“屈原不忍心离弃故国,其身世又让他不能像苏秦、张仪那样朝秦暮楚”,是一种否定式表达,题干要求改成反问句,那么,在保持语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添加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如“怎么、怎能、难道”等,还要注意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变换时要去掉否定词,才能保持语意不变。
故可改为:如此故国,屈原怎能忍心离弃?如此身世,屈原又怎能像苏秦、张仪那样朝秦暮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状语排列顺序不当,“牢牢地”修饰“依附”,应调至“依附”之前;
二是递进关系不当,“不但……甚至……”呈递进关系,两个分句需调换顺序。
故句子应修改为:它们不但能沿着牙龈牢牢地依附在牙齿表面,甚至还会藏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狭窄沟槽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带兵打仗,剿灭山贼容易,但心中贼却时刻占据我们的心灵,与我们不停地争斗,难以破除。王阳明又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心中贼难”,其实这“心中贼”,指的就是自己,人们常说“人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敌人包括惰性、沉沦等诸多因素。
外物的强大并不可怕,因为自然界始终遵循着“一物降一物”的原则,我们终究可以战胜它。可当人面临自身人性的弱点时,往往会败下阵来。纵然他们有战胜劲敌的资本,却总是不遂人愿。陈涉其人,发动起义,多次获胜,可建立了政权后,开始荒废,最后被剿灭,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终究成了一句笑话。这样的历史悲剧同样在洪秀全身上发生了。此二人者,面对如虎狼的敌人,可以击溃之,却败于自己。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无法战胜自己,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战胜自己,才有可能取得成就。霍金,在2018年3月14日去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76年。21岁以后便不能正常交流的他最终战胜了身体缺陷,不仅为自己诠释了人生的意义,更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顽强的毅力促使他走向了人生巅峰,也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倘若他无法战胜自己,即使外在条件富足,但是否有如此大的影响,尚且是一个问号。
战胜自己,可凭此来获得阅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人欲成就一番事业,需要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以此磨炼心性增加阅历。此种心性与阅历极有可能是完成大任的重要因素。慕容垂,前燕时期,战功赫赫,有万夫不当之勇却饱受排挤,可他并未从此郁郁寡欢,而是克服自己内心的彷徨与怯懦,勇于去践行“不败战神”的神话,成为一代霸主。
可以说,他的外物条件并不优越,但他战胜了自己的内心,战胜了彷徨,战胜了怯懦,为他以后的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名门将相无不曾经战胜过自己。林肯克服自己内心的猜忌,任将唯贤,终于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马克·吐温如此,司马迁更是如此,他们已然具备了一个贤人应有的品质:不屈不挠的决心,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这些都是他们战胜了自己的弱点而成就的。
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战胜自己,国家才有可能进步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王阳明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的美誉。他曾亲自领兵讨伐山贼,并在这过程中悟出山贼易破,心贼难破的道理。山贼可以依靠武力和智力剿灭,但心贼却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年代,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免会使我们产生种种焦虑,不能心神凝聚,进而消耗掉我们自身的能量,这就是焦虑之贼。这样的年代又激发了我们太多的欲望,人们开始不断地追逐,深陷名利场中患得患失,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悲伤,这就是欲望之贼。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做事情总是犹豫不决,静止的时候总是感觉“天人合一”,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手足无措,犹豫不决,失去最佳机遇,这就是犹豫之贼。那么,如何破除心中“三贼”,王阳明告诉我们三条途径:“坐中静”,即静坐可明心见性,获得心神宁静;“舍中得”,即不断修行,减少欲望,少一分欲望即可多得一分天理,我们反而可能会离目标更近;“事上练”,即多磨练心性,提高抓住机遇的决断能力。生活中很多人在破除心贼的过程中,都是向外寻求力量,殊不知只有破除自己心中的“三贼”,才能真正获取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理解了材料的意思,写作时就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论述:1.我们年轻人追求理想易被“贼”同化,易焦虑、精致利己(在意得失),犹豫延宕;2.我们中优秀的年轻人在追求理想时做时间的朋友,不做焦虑、欲望、犹豫的奴隶;3.追求理想,需破心中“三贼”,这绝不是一句口号空话,王阳明早就警示我们“知易行难”,知道与做到的鸿沟需要我们勇敢跨越,破三贼,知行合一。
立意;
1.人生若想成大事,必要破除心中“三贼”。
2.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到痛苦时,不妨从内心获取真正的力量。
3.专注、洒脱、决断是获取成功的三大法宝。
发布于:江苏省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