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海南文昌郑家三位中将的命运
在海南文昌的郑家,曾有三位兄弟晋升为中将,他们的命运与成就令人惊叹。更为特别的是,这三位中将中的两位在去世后分别被追赠为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其中一级上将追赠时的星级,意味着他们在生前已是二级上将。这一历史事实,成为了他们英勇和使命的象征。
提到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两位军衔与老蒋(蒋中正)有着紧密联系。老蒋本人被追授为特级五星上将,但他的指挥才能其实有限。许多历史学者甚至调侃老蒋的军事能力,称他为“常凯申”,因为他指挥的军队被戏称为“凯申物流”,专门为他们运送武器弹药。大家甚至开玩笑称他为“运输大队长”。即便如此,老蒋依然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
说到老蒋的军事成就,也有不少荒诞的笑话。1949年,老蒋所率的八百万大军几乎被歼灭,最后剩下的部队艰难撤退到台湾。一则笑话曾流传开来:天空中突然掉下十块砖,其中六块砸中了少将,四块砸中了中将,而扔砖的人,竟然是一位二级上将。这不仅反映了老蒋的部队存在问题,也给当时的军官们带来了不小的笑料。
在1949年前,许多高级将领已被授予上将军衔,例如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和卫立煌这五位二级上将,俗称“老蒋的五虎上将”。然而,真正能打仗的并不多,尤其是刘峙和陈诚,威望也并不高。刘峙被戏称为“猪将”,而陈诚则因在东北失利,曾被许多人提议“杀陈诚以谢天下”。
展开剩余78%与其他将领不同,郑介民,这位在生前就被授予二级上将并且死后被追赠一级上将的特殊人物,主要从事特务工作。他在“国防部”和“军调组”等机构担任职务,使得他的军衔在军中高于戴笠。在1944年,郑介民升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时,他的军衔已经是中将,而戴笠的军衔当时只是步兵上校。值得注意的是,戴笠直到1945年才晋升为陆军少将。
郑介民,黄埔二期生,曾在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老蒋特批的)留学,甚至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等人有过会面。这些特殊的经历,使他晋升的速度超过了许多一线战将。
尽管郑介民的能力可能不如戴笠,但他在军中的职位和军衔却远高于戴笠。戴笠一生只担任“军统局少将副局长”,而郑介民则是军统局最后一任正局长、保密局首任正局长,甚至在保密局改为“安全局”后,他依然是首任局长。
郑介民的本名为郑庭炳,字耀全。或许大家会觉得有些熟悉,因为在电视剧《风筝》中,老蒋曾提到他与郑介民的堂兄郑耀先是一字之差。郑庭炳改名为郑介民,正如戴笠更名戴春风一样,都与老蒋有着密切的联系。老蒋的部下改名字,以示忠诚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黄维原字“悟我”,却因老蒋误写成“培我”而“认命”,更改了名字。后来黄维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被邱行湘训斥:“为了升官发财,你甚至连父亲取的名字也抛弃。”
郑介民与郑庭笈是兄弟关系,沈醉回忆录中提到,郑庭笈曾是郑介民的堂弟,他性格刚烈,曾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绰号“‘小海南岛’”。而沈醉与郑庭笈关系颇好,曾亲自探望病中的他。郑庭笈与郑介民两人并非同母所出,因此,郑庭笈与其他兄弟的名气相比,显得更加突出,成了“文昌郑家三兄弟”的核心人物。
沈醉在回忆录中写道,郑庭笈不拘小节的个性曾带给他很多乐趣。曾有一段时间,沈醉与郑庭笈有过共事的经历,郑庭笈的幽默和刚毅让他在特务圈内颇具影响力,虽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但郑介民的事迹总让沈醉提起时避而不谈。
有趣的是,郑庭笈比其他郑家兄弟更长寿,直到1996年,年过九十的他才去世,而他的堂兄郑介民和郑庭烽则在30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程一鸣在回忆中提到,郑介民和郑庭烽的死因极有可能与老蒋有关,而郑介民的死则尤为神秘。他可能是被老蒋通过一个毒西瓜毒死的,尽管他事先已经觉察到有问题,却依然未能逃脱。
郑介民的死,程一鸣认为是蒋中正出于政治考虑,而郑庭烽的死则被认为是因为他拒绝了蒋中正的招揽。两兄弟的去世都充满了疑点,这在台湾当时的军政界留下了很大的话题。
随着郑介民的死,老蒋的特务体系基本完成了洗牌。程一鸣的回忆录中还提到,毛人凤死后虽然被追赠为上将,但最终也未能得到认可。而郑介民的二级上将追赠为一级上将,虽然没遭到驳回,但他自己是否愿意在死后获得这样的荣誉,却成了另一个问题。
最后,程一鸣还记载了郑庭烽的突然去世,他认为郑庭烽的死与郑介民一样,可能涉及到特务的暗杀手段。这个结局就像三国时期的张飞之死,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郑家三兄弟的命运,正如他们名字中透露出的文化象征:他们的军衔和职务虽高,但最终的死因却充满谜团,令后人感慨万千。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